所长介绍
关于研究所
主要服务项目
模块研究中心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中心
  案例分析
  各地动态
  政策前沿
  实践指导
  媒体报道
  中心介绍
  系列讲座
  研究成果
  业务范围
  专家团队
  核心优势
  直面国企改革
  国企内涵及概念
  国企地位作用
  国企体制改革
  国企机制改革
  国企结构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难点
  卓越绩效研究中心
  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研究评价中心
  战略研究中心
  营销研究中心
  生产运营研究中心
  知识管理研究中心
  企业大学研究中心
  组织变革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风险管理与内控研究中心
  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
  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
行业研究中心
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合作机构
中大管理论坛
《中大商业评论》
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中联重科模式:创新、规范、民主、开放、可持续
中联重科是从研究院所中孵化、在市场中白手创业,到今天已是位居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企业;经过持续的体制创新,已经成为股权多元化的A+H股上市公司,可以说是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的公司。这个发展的成果高度契合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改革方向。2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主办"样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研讨会",推介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

从50万元借款到近1000亿总资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拥有50余年的技术积淀,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21年前,它是一家建设部的二级研究院所,从1992年成立到今天21年间,中联重科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最后到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和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据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介绍,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经历了三个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中联重科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了A股上市。在1992年,时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为改变研究院的发展困境,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创办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1996年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的业绩与规模已经具备了上市条件,1997年在建设部的指导下,中联建机公司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由长沙建机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5家发起人,成立了长沙中联重工发展有限公司。2000年10月,中联重科登陆深交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6.14亿元。1.5亿股总股本中,国有股49.83%,其他股东50.17%。中联重科迈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性一步。

  第二阶段,母公司建机院改制到整体上市。经历股改上市后的中联重科实现了良好的股权治理结构,但是依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二阶段,通过对母公司建机院的改制,进一步实现了股权的混合多元。2003年,建机院归到湖南,2004年11月,湖南省国企改革办批准同意长沙建机院改制的总体方案。2005年10月,建机院完成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股占94.1%,员工持股5.9%。2006年5月,弘毅投资受让深圳金信安所持的15.83%的股权,成为了中联重科的第二大股东。2006年5月,湖南省国资委挂牌转让长沙建机院32.1%的股权,其中的24.1%转让给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8%转让给了弘毅投资。建机院股权结构这个时候发生变化,国有持股下降至62%,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持股30%,财务投资者持股8%。2007年长沙建机院向中联重科出售了和它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打散了建机院母公司,实现了最后的整体上市。2008年,长沙建机院作为母公司完成了工商注销手续。2009年3月,建机院所持41.86%的中联股票,由其股东按持股比例承继,其中湖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10.18亿股,中联重科至此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

  第三阶段,发行H股,实现资本国际化。为寻求企业的国际化发展,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每股14.98港元发行8.69亿股H股,并且于2011年1月5日全额行使1.3亿股H股的超额配售权,首次公开发行H股10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50亿港元。这种情况下,股权结构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湖南省国资委变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6.77%,香港中央结算公司16.48%,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8.50%,弘毅投资10.96%,其他股东47.29%。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合理。

中联重科模式:创新、规范、民主、开放、可持续

  随着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中联重科的千亿产业蛋糕越做越大,迅速成为世界机械工程行业排名第六的国际领先企业。当记者问及中联重科多年改革积累的感触和经验时,孙昌军总结了11字箴言:创新、规范、民主、开放、可持续。

  创新是灵魂。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变革如此顺畅,很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激励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从而体现出体制、治理、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

  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的确立,基于两个主体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联重科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东建机院的科研院所改制。两大主体的变革,交汇于大股东的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典型的混合股权结构,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为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利益共同体。

  不论是管理层、国有股东还是境外资本,他们所占股份都在20%以下,特别是管理层,股权比率不到6%。相比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或私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联重科实现的混合所有制,股权合理分散,股东相互制衡,既避免了国有股东因为股权比率过高,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行政干预,也有效控制了管理层持股比率过大,形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内部人控制。

  在治理创新方面,中联重科开创了上市公司启用独立董事调查的先河。目前,中联重科董事会成员7名,其中独立董事4名。独立董事占比超过半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广泛代表公众投资者利益;独立董事分别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和战略方面的专家;战略投资者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建议和卓有成效的支持。2013年,独立董事启动了国内首次独立董事的独立调查,维护了股东权益。

  规范是前提。规范是企业改革改制的第一要义。依法依规是中联重科不容动摇的铁律,在规范与效益的选择上,规范始终摆在首位。对此,孙昌军深信不疑:"凡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改革,只要按国家政策规范地去做,就会获得一个好的结果。"

  在中联重科改制的全过程中,改制总体方案依法依规、股权转让公开公允、内部分配公正透明,没有发生一起与改制不和谐的事件。

  民主是保障。中联重科21年来变革很大,但是一直在平稳推进,没有出现大波大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内实现充分的民主,使员工在观念上认同,这是改革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中联重科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考虑员工观念的转变,就匆忙的进行变革,等着你的是和失败连在一起的冒险。而当员工一旦从理念上、情感上达成认同,就会自愿与企业同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工作目标"。长期以来,中联重科都十分重视员工的观念,遵循先有全员观念的转变,后有决策的民主原则。

  民主的另一个体现在职代会。"中联重科在改革的第一阶段运用了海选的方式,因为当时职工代表大会不能全部到,要推选代表。先是每个人都要投票,然后圈定多少人,相对多少人不太集中,在前多少名里面再相对投票,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投了一票。"孙昌军给记者详细介绍了职代会的运行方式,"甚至于我们的锅炉工、清扫员可能都有一票,所以这是海量的工作"。通过脱轮投票选举产生职代会的代表,职工代表充分发挥了沟通桥梁的作用,每一项改革决策的酝酿与形成全部交职代会表决通过。

  开放是关键。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体现了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吸纳融合股权的开放、人力资本经营的开放、资本运营的开放、文化管理的开放。开放精神为中联重科的融资上市、企业管理、收购兼并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持续是目的。"我们所做的一起,股权多元化也好、制定各种战略方针也好,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孙昌军说。

  具体说来,中联重科的可持续战略表现在6个方面:体制的可持续、战略的可持续、人才的可持续、管理的可持续、技术的可持续和文化的可持续。

  中联重科坚持保持国有资本"定海神针"的地位,积极整合外资和社会资本,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实现协同共赢,形成了一种能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目前,中联重科正谋划打造全球化战略,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同时,布局五大板块,围绕工程机械主业,布局环境产业、农机、重卡、金融服务等这些新的产业领域。这五大板块的大格局已经全面拉开。新进入的这四大板块都是有着千亿空间的大产业,都可以再造一个中联重科。21年间,中联重科新技术、新产品的贡献大于50%,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研研发,年均产生大约300项新技术、新产品,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年贡献率超过50%。

  湖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美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联重科的实践推动了国资监管方式创新,证明了混合所有制能充分释放企业的发展活力,混合所有制既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又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这种混合所有制的"中联模式"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版权属中大咨询,未经允许,不得转摘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 86-020-89637882  粤ICP备110847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