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政绩效中心
 
所长介绍
关于研究所
主要服务项目
模块研究中心
行业研究中心
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合作机构
中大管理论坛
《中大商业评论》
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摘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于二战之后的德国,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是由本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尔马克率先提出,其指导思想包括本土的奥尔多新自由主义、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督教伦理思想。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提出之后,从1948年“货币改革”开始到8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上台再到20世纪施罗德“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变革和调整,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在坚持奥尔多新自由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同时,也不断的汲取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而使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渐趋完善。由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正确认识和了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来源;发展演变;启示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代资本主义主要发展模式之一,也有学者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归于莱茵模式之中,被看做是莱茵模式的典型代表,“莱茵模式遍布于莱茵河谷的所有国家,从奥地利到荷兰,包括今日属于欧元区的大陆欧洲所有国家,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是由本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尔马克率先提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指导思想的核心也主要来源于本土的奥尔多新自由主义。同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深受社会民主主义和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影响,并经过四次重大的历史演变。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由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其他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其体现出许多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理念特征。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经常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了解和认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演变史,对于当前我们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演变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是由“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的代表阿尔马克首次明确提出的。“他在1946—1948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指出:在德国只有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才能确保社会经济获得高效和繁荣”。在阿尔马克看来,“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介于自由放任政策和集中管理经济之间的混合系统”。在阿尔马克提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之后,德国的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在推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经济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从而不断推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提出及其初步运作

  从1948年“货币改革”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被提出,并在实践中初步运作。

  二战中,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德国推行管制经济政策,随着战争的失败以及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经济形势,德国面临着战后恢复经济的重任。在美国的扶植下,德国开始在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管制经济进行改革,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联邦德国正式成立后的政府总理阿登纳及其后来的艾哈德总理选择了经济自由主义者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德国政府将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全国推行“货币改革”和“价格自由化改革”。通过改革确立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社会市场经济的雏形基本建立起来。

  (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发展的第二阶段——与凯恩斯主义的结合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受德国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实践的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色彩”越来越浓。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始上台执政,上台后的社会民主党在接受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根据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对先前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进行改造。在此期间,德国社会在民主党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改造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将民主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公平、公正的思想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和干预作用。

  首先,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后,于1972年和1974年制定新的《企业基本法》和《共同决策法》,修订“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学派艾哈德担任总理期间制定的《企业基本法》和《矿冶共同决策法》。通过这一修订,将经济生活中对工人权益的重视和保护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制度化和普遍化,使之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967年制定了《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要求联邦政府和各州在采取保持经济持续而适度增长的经济政策时,要促进价格的稳定、保持高就业水平和对外经济平衡。该法的制定和实施也使得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功能更加完善,对此有学者指出,“这一所谓的‘稳定法’被称之为现代中期经济干预的伟大宪章,它使联邦政府手中掌握了一系列新的部分是非常卓有成效的工具” 。在这一阶段,通过推行凯恩斯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实现了对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的改造,也使得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一改革在当时的德国是非常成功的,在有效阻止德国经济衰退的同时,也延长了德国经济增长期。

  (三)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第三条道路”的出现

  这一阶段,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调整的标志是1982年科尔领导的基民党—基社盟的上台执政。科尔在组阁担任政府总理之后,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推行“多一点市场、少一点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此相适应,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的作用由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干预转向减少干预和放松管制。

  众所周知,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后到70年代中期,政府的干预作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政府干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消极作用也在显现,特别是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经济滞涨”的危机,包括德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新强调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英美等西方国家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的思潮也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调整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基盟党上台执政后,开始按照“供应学派”的理论主张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包括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干预,提高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生产率;缩减社会福利开支和政府财政赤字,减少政府负债;让政府和企业有更大的经济自由活动空间,使市场经济更多的发挥作用;抑制工会的影响力,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等等。在这一阶段,更能体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和调整的是1998年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竞选纲领。在同绿党联合执政后,施罗德开始推行所谓“超越左右”的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政策既不同于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又有别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是对两种经济政策的一种综合。

  至此,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完成了第三次调整,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基本上稳定下来。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及其调整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当前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发展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欧洲政客最初认为这是欧洲社会市场模式战胜英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良影响的扩散,欧洲亦被卷入这场金融危机的浪潮中,而且欧洲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许多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而言,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德国的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金融危机爆发后,德意志银行税前亏损高达57亿欧元”,“另一些金融机构则由于陷入欧洲风险较高的房地产市场而遭受损失”,同时,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由于国际需求放缓,严重依赖出口的德国制造业订单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跌4.7%” 。面对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德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在加强政府对经济运行干预力度的同时,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总体来说,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倡导进行全球金融改革、完善监管体系。本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国许多银行企业破产,同样也给德国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为了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重要金融机构,如资金缺口达到700亿到1000亿欧元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德国政府不得不设立总金额为4000亿欧元的金融市场稳定基金用于救市,可以说德国经济同样深受金融监管不严之苦。同时,由于德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不景气也使得德国实体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同2008年比较下降了5.3%(欧元区平均增长:-4.2%,美国-2.7%,中国8.7%)” 。针对此次金融危机,德国政府在加强自身金融监管的同时,也迫切希望各国能够协调一致,在改革国际金融市场秩序上达成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内容主要包括将特大银行拆分,重建金融市场秩序;对评级机构的工作程序进行改革,避免评级公司同证券发行者直接发生业务联系;对金融机构过度投机所获得的高利润收税;对投资基金,如对冲基金以及金融衍生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等措施。

  2.加强对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投资、增加经济活力。
长期以来,高标准的福利制度在给莱茵模式国家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使得创新和竞争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成为莱茵模式的缺陷所在。对实行莱茵模式的国家而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的经济衰退,这一任务变得更加迫切。

  在德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科学教育领域的投入,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金融危机之前,政府就制定了2006-2009年德国高技术战略,在4年的时间里拿出150亿欧元对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汽车与交通技术、微系统技术,直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17个领域的创新与技术政策进行支持” ,同时为了解决莱茵模式下的结构僵化,德国政府还对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进行改革,通过提升就业率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德国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应、增进‘绿色’、强化竞争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包容性增长’” 。

  3.整顿国家财政、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在“莱茵模式”下发展的国家,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缓慢,存在高标准的福利制度和欧元区财政与货币政策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国家债台高筑现象严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德国政府的财政刺激经济计划使国家的财政问题进一步加剧。据统计,德国政府2009年拿出7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后,联邦财政赤字上升至国内总产值的3.3%,总债务为73.2%。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了避免遭受类似于希腊式的主权债务危机,德国政府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推行政府开支节约计划,这些计划包括每年减少100亿欧元的债务,减少失业补助金等社会福利开支,将原本计划从2011年开始的减税措施推迟到2014年等等。

  通过调整和改革,自2009年开始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比,德国经济率先开始复苏,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增幅3.5%,创造了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年度最高涨幅。德国社会经济在金融危机初期遭受重创,而后又迅速恢复的经济迹象,一方面是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联系的经济全球化使然,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危机后德国对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调整的作用最为关键。

  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启示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历次调整和演变表面上看是德国面对经济危机不得不采取的急救措施,但是实际上这也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表现。通过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历史演变的了解,准确把握该模式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今天我们正在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无论是在改革的目标、原则及进程等宏观层次上还是在改革的内容等微观层次上都具有许多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言

  在前面我们提到,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概念提出的初衷就在于增强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和灵活性具体到经济运行态势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历次演变的历史也证明,其调整和改革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其能否恢复经济发展活力,使经济发展的态势由下滑扭转为上升。就当前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其目标定位也应该立足于保证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而言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核心尽管是奥尔多新自由主义思想,但是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基督教伦理思想对该模式的影响同样深刻。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来源上的这种综合性,必然使该模式在采取调整措施时,体现出一种折中色彩,这种折中性尤其表现为经济运行机制上自由市场主义和国家干预思想的较量,历次的调整和变革也往往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发展干预的强弱上。尽管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历次调整中对国家干预和市场自由调节的重视程度不同、采取的措施存在许多差异,但是通过对历次调整的措施的比较,我们依然能总结出一些共性所在,这种共性对当前我们采取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借鉴作用表现为:

  1.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要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良性互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多种理论的综合体,其中既包括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和基督教伦理思想。正是在这些理论和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建立了市场调节为中心,辅之以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模式。在对市场经济干预的目标上,政府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上而不是简单的短期刺激上。在对市场干预的手段上,政府强调通过经济立法,既保障经济政策有效推行,又做到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政府对经济调节的随意性。在对市场调节的程度上,政府奉行积极的退出政策,尽量降低政府对经济调节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对市场自行调节的破坏和经济发展对政府干预的过度依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的举措可以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完善的经济立法和政府依法执政理念的建立。

  2.在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上,能否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是影响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其他发展模式相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兼顾社会公平。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德国政府重视通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在德国,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实行“公决制”的企业管理体制,工人可以通过劳资谈判机制与企业就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问题与企业进行协商,这有利于防止企业对工人压榨现象的产生,同时,德国政府在全社会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进行调节。尽管当前德国的“公决制”和“福利国家”的政策受到挑战,但是,德国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对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政府要发挥调节者的角色。在当前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拉大,但是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的社会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初次分配上,过度强调效率优先,在再分配中覆盖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在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上力度不够,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不足。

  3.在经济结构上,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保证经济增长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出口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德国政府对出口经济的重视,一方面使得德国在世界贸易中通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优势长期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利益方面也使得德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依赖性增强,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增加。就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当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2009年我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同时与德国相比,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原料优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同样使我国经济发展深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在国际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国内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上升,这种优势也正在丧失。对我国而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其进程而言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演变史,对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经验还包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上要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善于推进体制改革,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改革的进程上“我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把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健的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加强同各国的交流,吸收彼此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作者:杨 德)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 86-020-89637882  粤ICP备110847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