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政绩效中心
 
所长介绍
关于研究所
主要服务项目
模块研究中心
行业研究中心
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合作机构
中大管理论坛
《中大商业评论》
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绩效管理要突破16个误区

年终已到,纵观一些单位的绩效管理,笔者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总结归纳主要是16个明显的误区——

  1.强调绩效考核而忽视绩效管理。很多单位把绩效考核当作了绩效管理的全部,以为绩效管理就是考核。然而,绩效考核只是全面绩效管理的一个简单的手段而已。

  2.强调量化指标而忽视质化指标。一提考核,很多人强调的只是“量化”指标的考核,且不说很多东西不能量化,就是都能量化也还是需要非量化的考核。非量化的考核可以叫做“质化”考核,包括素质、态度、精神、风格等。需要注意的是,往往非量化的考核比起“量化”的考核更加重要。

  3.强调被考核者而忽视了考核者。考核应该是“全员性”的,然而,很多单位在考核中往往眼睛向下死盯基本员工,而忽视了对手握考核权力的考核者的考核。难怪有的员工常常抱怨说“当官的就是权大嘴大,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应该说,对考核者的考核往往比对那些被考核者的考核更加重要。

  4.强调关键指标而忽视其他指标。一提考核,似乎就只有“KPI”(关键业绩指标)这个指标的考核,而往往忽略了那些“非关键的指标”。非关键的指标是保证关键指标达成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非关键指标,关键指标也只能成为一个“愿景”。

  5.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教练手段。在考核中,人们往往强调那些可以用来进行考核的技术手段,比如表格、方法、模块、软件等,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考核的目的。其实,通过考核提升绩效比单纯打分考核更重要。因此,在考核中根据考核的具体情况对被考核者进行适时的教练,然后通过教练提升员工的绩效,这才是考核的目的。

  6.强调逐年提升而忽视平稳发展。考核中一个十分令各级管理者头痛的问题就是,考核指标逐年提升,被考核者的绩效指标年年加码、逐月上升、这样经过几年的递增,最终导致目标无法达成。于是乎,考核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形式。

  7.强调事事考核而忽视信任法则。考核中一种常见病就是要么单一强调“KPI”,要么就来个面面俱到。所谓事事考核,就是典型的对员工的不信任,以为员工的行为只有在“考”中才能实现管理、达成职责。岂不知,员工自身还有主观能动作用和一定的责任意识。

  8.强调部门效益而忽视整体效益。由于考核的“刚性”原则,很容易造成部门“各扫自家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的自保倾向。因此,单位的整体效益很难得到体现。要知道,单位的整体效益并不等于各个部门效益的简单叠加。这里有一个整体和局部关系的问题。

  9.强调考核分数而忽视绩效面谈。以分数为依据并无大错,但是比分数更重要的则是考核之后的绩效面谈。因为,绩效面谈可以较好地解决形式考核所不能解决的深度问题,而一旦这些深度问题得到解决和理解,员工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10.强调年终考核而忽视日常考核。考核固然需要按阶段来进行,但考核应是一个常态的,这种常态应该体现在日常上。绩效管理的真正运作就是逐级管理、逐级考核。如果说年终考核是“一锤定音”,那么,日常考核便是“天天敲锣”。

  11.强调基层考核而忽视高层考核。考核中经常犯的一个大错就是只考核基层的员工和部门,而不考核高层领导和部门。最要命的是对企业老板没有考核。

  12.强调刚性道理而忽视柔性效应。比如,给“1”再加上个“1”等于多少?刚性而又僵化的人只能得出“2”的结论。而柔性而又灵活的人,则会根据实际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把“1+1”排列就等于“11”;如果把“1”叠加起来就等于“十”。刚性的人不会激励人,柔性的人很会激励。因此,绩效考核更需要柔性效应。

  13.强调末位淘汰而忽视优秀底线。曾几何时,企业考核一片“末位淘汰”声,还生搬硬套地搞起了什么“七二一”。凡是被列入“一”的员工,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淘汰。末位淘汰本无错,但用过了头就是大错。比如,有三个员工考核分数分别是85分、90分、95分,要淘汰哪个?自然应该淘汰85分的,可85分属于优秀,难道也要淘汰吗?

  14.强调人力部门而忽视其他部门。绩效考核不光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各个直线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各级管理者的“事儿”。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考核、设计考核方式、安排考核时间、把握考核政策、实施考核结果的运用等。真正的考核实施应是各部门的事情。

  15.强调考核力度而忽视绩效评析。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管理语言:“狠抓考核”“加大力度”“严格考核”“细化考核”等。能否把这些“力度”分一些给“绩效评析”呢?要知道,绩效评析要比绩效考核更有意义。“估”是估不出效益的,因为主观的因素太多;而“析”则不同,析的客观因素很多,因此,可有助于绩效提升。

  16.强调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督导。绩效考核不能片面强调“结果”,因为,一旦成为结果就很难改变,尤其是坏的结果。因此,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督导:管理者只有在“督”和“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结出一个好的“果”。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 86-020-89637882  粤ICP备11084765号-8